【案例背景】
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,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,持续规范校外培训,有效减轻义务教育段学生过重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,2021年7月24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至此,“双减”政策重磅落地,随之,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。
为了督促义务教育段学校更好地贯彻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柳河县教育督导委员会要求,把“双减”工作列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每月必查的一项工作。
【案例描述】
校内课后服务是“双减”工作的核心要点之一,文件要求: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,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,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,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,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、文体、艺术、劳动、阅读、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。
本人所负责的辖区内,有一所教学点,就是我们口中
常说的“小”学校,占地面积10234平方米,共有教师14名,学生35名,6个教学班,学生数最多的班级有学生11名,学生数最少的有学生3名。在检查“双减”工作时,发现效果不理想,尤其是课后服务一块,服务项目单一,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不起来。
作为一名责任督学,肩负着“督”和“导”的双重责任,我想:这所学校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点,是我们口中的“小”学校,仅有三十几名学生,即便是只有一名学生,说明社会上也还有一个家庭需要这所学校,即便是只有一名学生,他也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。其他学校“双减”工作已经开展起来,这所学校,不能因为他的“小”而成为被“双减”工作遗忘的角落。我们有责任帮助学校找到问题症结,寻找解决途径,使学校尽快跟上“双减”的步伐。
经与校长协商,我们决定以学校课后服务为切入点,对“小”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探究,以改变“小”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的局面,于是,我做了以下工作:
一、对“小”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的原因进行探究。
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支持,无论是教育事业还是孩子本身的教导,都不能通过单力而行,需要进行双重合力,只有家校配合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打造家校合力的总体局面,才有助于学校工作的提升,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。
为了摸清家长、教师、学生的思想,我们针对三个不同的对象开展了不同内容的全面调查,调查内容主要针对教师、学生及家长对“双减”工作的知晓层度、理解层度,认可层度,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层度和课后服务内容的建议度。同时,又抽取部分教师、学生、家长,分别进行座谈。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,我们掌握了以下信息。
1.学校部分教师对“双减”政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,一些教师对“双减”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,特别是对课后服务定位模糊,甚至认为课后服务就是在学校里多上几节课,将相关的政策措施当作负担,个别教师认为,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,只要把课上好,学生成绩提高就行,没必要搞各种活动,给教师增加压力,教师对“双减”兴趣不大,导致在行动上也不够积极。
2.多数家长知道有“双减”政策,但对“双减”工作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,认识程度不够。愿意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,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忙于农活,早晚时间不固定,特别是到了农忙季节,更不能提前到校接孩子,课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这一难题。更重要的是,受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的限制,再加上,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,父母在外地打工,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家看护,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方面无能为力,课后服务也帮助农民解决了这一难题。至于孩子参加兴趣班这方面,家长意愿不大,认为课后服务还是要给学生多上文化课,否则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。
3.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后服务多开展活动,丰富校园生活,缓解学习疲劳。
4.学校规模小,师资力量薄弱,学生少教师也少,具有体、音、美、计算机、科学等专业特长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,甚至没有。课后服务渠道短缺,没有文化馆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博物馆等社会资源,没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“小”学校的现实状况导致课后服务内容单一。
二、对“小”学校课后服务模式和内容的探究
面对“小”学校存在的实实在在困难,我与校长协商,对“小”学校的课后服务做如下调整:
1.学校领导要提高对“双减”工作的认识,认真学习相关政策,对师生以及家长做耐心细致的解读,搞好“双减”的宣传工作,让大家认识到,“双减”工作不仅是国家政策要求,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,从而获得师生及家长的理解、支持与配合。
2.结合“小”学校的实际情况,开发课后服务项目,遵循“四不”原则,即:不追求多样化、不追求专业性、不追求高技能、不追求形式化。降低标准,科普类活动开展不了,那就不开展,社团活动开展不了,那也不开展,我们要以学生为本,开展传统型、本土化的活动,不要求华丽,只讲究实在,不考虑学到哪些本领,只要学生轻松、快乐、幸福,只要学生身心健康即可。
3.针对该校,我建议,课后服务坚持家长自愿,校内完成的原则,采取1+1模式,即一、二年级是巩固练习+兴趣小组活动,三至六年级是作业辅导+兴趣小组活动。通过对该校全体教师充分了解后,根据该校现有条件,把该校的兴趣活动小组分为体育类、艺术类和阅读类,本校一名教师擅长跆拳道,为此,体育类已跆拳道为主,时而穿插一些传统如:踢足球、丢口袋、踢毽子、跳皮筋、丢手绢、老鹰捉小鸡等等。该校一名年青女教师爱好跳广场舞,还有一名男教师字写得好,这样,艺术类就可以设置广场舞组和写字组,针对爱读书的学生还可以开展阅读组,以阅读各年级推荐书目为主,每天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作硬性要求,想参加什么组就参加什么组,不给学生束缚,给予广阔的空间,自由的选择,尽情的释放。此外,每学期适当开展几次劳动教育,如:打扫校园卫生、校园内清雪、除草等力所能及的活动。同时,又考虑到极端天气,出现雨雪天气时,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改为在班级观看爱国影片、讲故事、击鼓传花游戏等等。
课后服务开展起来了,教师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,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疑难问题,查漏补缺,孩子们也互相帮助,互相监督,齐头并进,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作业。兴趣小组活动,也没有给学校增加经济负担,所有的玩具都可以由家长或教师自制,如:口袋、毽子、皮筋、手绢等。所有的活动项目男老师能上,女老师也能上,老教师能上,新教师也能上,因为它没有专业技术要求,都是传统游戏,拿起来就能玩,教师没有思想负担,正因为没有专业技术要求,孩子们也都愿意参加。每当学生作业完成后,操场上,在老师的组织下,有的学生在跳舞,有的学生在练跆拳道,有的学生在踢球,有的学生在游戏,孩子们释放压力,挥洒激情,就像草原上脱缰的小马,自由、奔放、阳光、快乐。教室里,有的学生在阅读,有的学生在写字,教师和学生一起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欢乐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。老师们用爱成就了温暖的教育,服务更用心,家长更满意,学生更幸福。
和“大”学校相比,也许“小”学校的活动还不够创新,还不够多元,还过于本土,但在条件不足,资源不足的情况下,他更接地气,更加务实,更切合实际。
【案例分析】
上级政策不要机械地执行,要经过解读、领会、思考,
在这个过程中,原则性是核心,灵活性是方法。领导者不要被政策吓到,要善于思考,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,一定要结合实际,因地制宜,勿求华而不实,只求脚踏实地。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政策制定本地方案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,最好是细化出标准,城镇学校达到什么标准,农村学校达到什么标准,大学校达到什么标准,小学校达到什么标准,这样,让各校执行工作有抓手,有准绳,让“小”学校工作有信心,跷跷脚就能够得着。各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,因地制宜开展工作,让工作存在个性化,大有大的气势,小有小的淳朴,让工作更接地气,不要只停留在方案和制度上,否则,看上去,丰富多彩,实则华而不实,看上去高大上,实则假大空。
【案例反思】
多年的责任督学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,责任督学工作不仅要督,更重要的是导,切忌工作流于形式,敷衍了事,只为完成工作任务。要把学校难题放在心中,想方设法帮助解决,鼓励基层领导多思考,立足本土,从学校实际出发,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。在检查过程中,也要根据学校规模的不同,实际情况的不同,灵活对待,切不可范教条主义。责任督学能够做到以督查为主,以指导为本,督导兼顾,两者融合,才能真正地放大督导效应,才能真正赢得基层学校的信任和欢迎。(通化市柳河县 责任督学 张秀英)
吉公网安备22052402000010号